沃爾茨:特朗普將首先同普京對話,同時要求烏克蘭在談判之前動員更多兵力穩(wěn)定前線
【文/觀察者網(wǎng) 熊超然】當?shù)貢r間1月12日,特朗普提名的美國總統(tǒng)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邁克·沃爾茨(Mike Waltz)接受美國廣播公司(ABC)采訪時,對這位美國當選總統(tǒng)所領導的新政府結束俄烏沖突的計劃作出最新介紹。英國《金融時報》認為,他給出了“迄今為止最清晰的描述”。
由于自沖突爆發(fā)以來,美國總統(tǒng)一直未同普京直接對話,沃爾茨表示,特朗普政府的第一步將是同俄羅斯總統(tǒng)普京展開對話,同時要求基輔方面在談判開始之前動員更多人員,包括動用降低征兵年齡至18歲等手段,來穩(wěn)定前線局勢。
去年11月27日,美聯(lián)社曾援引一名美國高級官員透露,即將離任的拜登政府也敦促烏克蘭修改動員法,將征兵年齡從現(xiàn)在的25歲降低至18歲,以迅速擴大軍隊規(guī)模。
這名美國官員稱,烏克蘭現(xiàn)在“純粹是”缺少足夠的士兵。同時,有歐洲官員也說,烏克蘭存在的是士兵數(shù)量問題,而非武器供應問題。但這一觀點在烏克蘭引發(fā)質疑。一名匿名烏官員表示,降低征兵年齡只是美西方國家想要延遲援烏武器的借口。
候任美國總統(tǒng)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沃爾茨視頻截圖
據(jù)報道,在談及美俄關系時,ABC向沃爾茨詢問了特朗普同普京會晤的計劃。沃爾茨透露,有關特朗普和普京的通話準備工作正在進行中,預計將在未來幾周或幾天內進行。他表示,從特朗普的角度來看,“如果你不與對方建立某種關系和對話,你就無法達成協(xié)議,而我們絕對會在未來幾個月內建立這種關系?!?
另一方面,根據(jù)俄羅斯媒體的消息,普京本周將進行“重要的國際接觸”,但沒有具體說明與誰接觸。當?shù)貢r間1月9日,俄羅斯總統(tǒng)新聞秘書、克里姆林宮發(fā)言人佩斯科夫在受訪時曾表示,俄羅斯“尚未收到”有關特朗普與普京會面的請求,但普京對特朗普的接觸意愿表示歡迎,并準備與美國對話?!爱斎唬鹊教乩势站吐毢笤倏词呛侠淼淖龇?。”佩斯科夫說道。
同日,特朗普則表示,他正在安排同普京的會晤?!捌站┫M麜妫覀冋谶M行相關安排。”特朗普在海湖莊園與共和黨州長們會面前說道。他并未具體說明會面將于何時舉行。
在談到烏克蘭時,沃爾茨表示,特朗普政府將詢問基輔方面的軍事人力情況,并指出如果烏克蘭降低征兵年齡,“可能會產(chǎn)生數(shù)十萬新兵”。
“如果烏克蘭人要求全世界都支持‘民主’,我們也需要他們都支持‘民主’?!蔽譅柎姆Q:“他們當然在勇敢地戰(zhàn)斗,他們當然采取了非常高尚和強硬的立場,但我們需要看到這些人力短缺問題得到解決?!?
“我要說的是,我們需要看到的另一件事是戰(zhàn)場局勢的真正穩(wěn)定。我們要向烏克蘭人提出的要求之一是,他們確實存在人力問題。他們目前的征兵年齡是26歲(注:實際為25歲),而不是18歲?!彼a充稱,“這不僅僅是軍火、彈藥或開更多支票的問題,而是為了讓前線穩(wěn)定下來,這樣我們才能達成某種協(xié)議”。
正在訓練的烏克蘭士兵資料圖
《金融時報》指出,沃爾茨的言論將如何被澤連斯基政府所接受,目前尚不清楚,因為特朗普政府沒有承諾提供額外援助,而是強行要求烏克蘭負擔犧牲更多的責任。
去年4月,烏克蘭總統(tǒng)弗拉基米爾·澤連斯基曾簽署批準了一項法令,將參加作戰(zhàn)任務的動員年齡。然而,烏軍士兵的平均年齡為43歲,而降低征兵年齡在政治層面并不受歡迎,烏克蘭人希望能夠保護自己的后代。
自俄烏沖突全面爆發(fā)以來,烏克蘭就在持續(xù)實施戒嚴措施,包括“禁止大部分18至60歲的男性離開烏克蘭”,這一法令的批準擴大了烏軍根據(jù)戒嚴法令可動員進行戰(zhàn)斗的平民人數(shù)。隨著沖突爆發(fā)初期的沖擊過去,烏克蘭面臨著“志愿士兵”的大幅減少,并出現(xiàn)了許多逃避征兵的事件。
近幾個月以來,烏克蘭的征兵年齡問題,一直是美烏之間關系緊張的源頭。即將離任的拜登政府敦促烏克蘭修改動員法,,以迅速擴大軍隊規(guī)模。而烏方則表示,他們缺乏足夠的武器來裝備已經(jīng)動員起來的兵力。
美國國務院發(fā)言人馬修·米勒在上個月月初表示,如果烏克蘭降低征兵年齡,美國將準備訓練和武裝更多的烏克蘭士兵。針對米勒的說法,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X平臺上寫道,烏克蘭“絕不能以年輕士兵的生命來彌補裝備和訓練的不足”。
上個月月底,澤連斯基在布魯塞爾對記者再次表示,西方需要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。“請告訴我,如果一個人站在你面前沒有武器,那么這個人是20歲還是30歲又有什么區(qū)別呢?沒有區(qū)別?!?
轉載原創(chuàng)文章請注明,轉載自沈陽屹晟自控設備有限公司,原文地址:http://www.spheresdesign.com/post/6891.html